房地產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相關個股
住房牽動千家萬戶,房地產業與民生息息相關。房地產行業既有商品屬性,更有民生屬性,是市民十分關注的行業。房企2021年年報披露即將收官。受房地產市場下行等因素影響,2021年房地產行業利潤增速繼續下行,房企利潤率降至歷史較低水平。機構表示,短期房地產行業利潤水平仍面臨壓力,中長期有望逐步觸底回升。
由于前幾年土地市場過熱,不少房企高價拍地,隨著這些項目逐步進入結算期,高價土地的負面影響開始體現,這也是部分房地產企業利潤率出現明顯下滑的原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 1-3 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 3.1 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3.8%;3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為 1.5 億平方米,同比下降 17.7%。2022 年 1-3 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3.0萬億元,同比下降 22.7%;3 月,商品房銷售額為 1.4 萬億元,同比下降26.2%。3月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都呈現出同比降幅擴大的趨勢。投資方面,2022 年1-3 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 2.78 萬億元,同比增長 0.7%;3 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1.3萬億元,同比下降 2.4%。往年 3 月份是房地產市場的小旺季,但今年3 月的銷售與投資數據反映出行情相較于往年同期更冰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房地產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從全國樓市來看,今年以來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穩樓市政策,進一步為房地產市場提振了信心。4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3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城市個數減少,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趨穩,其中,3月一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漲幅縮小,二線城市繼續持平,三線城市新房價格仍然下降,但降幅收窄。這體現出房價總體趨穩的局面。
相比于過去的 2022Q1,進入 4 月之后政策在放松限購上的力度明顯增加。從各地市場情況來看,政策放松與當地商品房市場庫存息息相關,庫存壓力較大的鄭州、蘭州和昆明三個二線省會城市出臺供需政策組合拳,以緩解市場壓力。
房價上漲可以說與居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中國的傳統思想使得購買住房成為結婚的重要條件,許多家庭進行儲蓄就是為了能夠給孩子購買住房或者提供住房首付,這也是造成我國的消費率低、儲蓄率高的重要原因。
據數據顯示,年內已有超80城發布房地產相關政策,僅4月份以來,就有30余城市因城施策,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勢頭在4月份明顯加速。
年內已有超80城發布房地產相關政策,其中4月份已有超30個城市調整房地產政策。整體上看,各地樓市調控堅持“一城一策”、“因城施策”,政策靈活性,豐富性也在進一步提高。
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要求是“三穩”,即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維護房地產市場穩定,不僅是監管部門的責任,也與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無序競爭的行為,不利于房地產市場經營穩定與健康發展:一是房價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市場秩序和市場心態,損害市場環境;二是脫離商品房成本的拋售行為是難以持久、不可持續的,不僅危害企業自身利益,也危害了行業與市場穩定;三是不利于我市房地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精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從房地產的角度看,一系列政策有利于銀行對于房貸投放的力度增強,因為資金配置能力在提高,進而有助于按揭貸款、開發貸款等領域的活躍。
從房企角度看,金融政策調整能讓房企獲得更多的信貸支持,房企融資環境有望繼續邊際改善,房企合理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利于降低房企債務風險,資金壓力會有所緩解。
隨著中國進入碳達峰碳中和關鍵窗口期,低碳經濟將成為各行各業未來重要的發展機遇之一。而房地產行業作為綠色減碳的關鍵領域,尤其是目前正面臨著發展模式轉型的“陣痛期”,低碳發展無疑是房地產行業重要的經濟發展長線邏輯,更將成為突破行業困局的全新機遇。
房地產行業向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已是勢在必行。借助數字化技術向低碳發展轉型,將是房企踏準“雙碳”風口,實現告別“高杠桿、高負債、高風險”的“舊三高”模式,邁向“高質量、高品質、高效益”的“新三高”發展關鍵所在。業內公認,加速推進科技創新、擁抱數字化轉型,是房企增強內生動力、提高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籌碼,亦是穿越地產長周期、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突圍之道。
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獲得行業數據,并分析使用行業數據不僅可節約時間,降低成本,亦可優化整體決策。欲獲取更多行業分析及相關數據可以點擊查看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房地產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中研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對目前國家經濟形勢的走勢以及市場發展趨勢和當前行業熱點分析,預測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新興熱點、市場空間、技術趨勢以及未來發展戰略等。行業報告涵蓋行業最新數據,市場熱點,政策規劃,競爭情報,市場前景預測,投資策略等內容。此行業報告是業內企業、相關投資公司及政府部門準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洞悉行業競爭格局,規避經營和投資風險,制定正確競爭和投資戰略決策的重要決策依據之一。
房企普遍放慢擴張速度,追求穩健發展。1)銷售:21 年百強房企銷售金額首次出現負增長(-3.2%),且低于全國商品房銷售增速。21 年 TOP20 房企銷售目標完成率僅 87.5%,不及 20 年(101.4%);22 年 1-4 月銷售目標完成率僅 17.2%(21 年同期已達 29.8%),我們認為 22 年房企整體銷售預期將更為保守,會有一定規模的房企面臨負增長。21 年行業集中度有所下滑,CR5、CR10、CR20、CR50 和 CR100 的權益口徑銷售額集中度分別下降了 2.5、3.0、3.3、4.1 和 5.6pct 至 11.6%、18.4%、26.8%、40.6%和 48.8%。我們認為行業競爭格局將優化,未來行業有序出清后,融資順暢的央國企及高信用民企占比將大幅提升。央國企:民營房企銷售占比將從 3:7 逐步變為約 6:4 的格局。2)拿地:拿地規模有所縮量。21 年百強房企權益拿地金額 2.54 萬億元,同比-21.5%; 22Q1 為 3627 億元,同比-55.8%。
集中度出現明顯的分化,尾部房企集中度大幅下滑,頭部房企穩中有升。21 年百強房企權益拿地金額集中度為 52.2%,同比大幅下降了 8.8pct,22 年 1-4 月進一步降至 48.1%;而 CR5 房企 21 年集中度同比微增 0.3pct 至 12.4%,22 年 1-4 月進一步增至 15.4%,融資和土地資源仍向頭部房企傾斜。從拿地看,央國企:民企拿地占比已從 20 年的 3:7 逐步變為當前的 7:3 的格局;地方國企 “托底”,民企“躺平”。當前市場仍以地方國企托底拿地為主力,占比高達四成以上。主流房企拿地強度普遍減弱,21 年 26 家主流房企拿地強度普遍下降,均值從 20 年的 36.0%降至 21 年的 28.6%;頭部央國企仍能保持拿地金額、拿地強度的增長。3)開竣工:頭部房企作為“三道紅線”主要監管對象,新開工集中度于 20年顯著下降,在做大凈資產需求下竣工集中度大幅增加。
行業財務指標分析:業績增長、盈利能力、現金流承壓,償債能力持續提升。1)竣工高峰推動 21 年行業營收規模保持穩健增長(3.04 萬億元,同比+8.3%),但受制于利潤率下滑與合作項目增多,業績延續 20 年來的下滑態勢(303億元,同比-84.5%),多數房企增收不增利。歸母凈利潤大幅下滑原因:利潤率顯著承壓;房企合作項目增多,少數股東損益占比大增 35.6pct 至 59.9%。22Q1 營收業績規模均出現收縮,營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2.9%和-41.1%,由于房企資金緊張,竣工持續收縮,結算收入出現了負增長。營收保障程度整體保持穩定于較高水平,截至 22Q1 末的預收賬款/上年營收為 1.2X。2)盈利能力:利潤率顯著承壓,后續仍有回升空間。21 年房地產板塊毛利率、凈利率、歸母凈利潤率分別為 20.8%、2.5%、1.0%,同比分別下降 6.1、6.8 和 6.1pct;22Q1 分別為 20.4%、4.1%和 2.8%,同比分別下降 2.6、1.5 和 1.4pct。此前樓市最熱時期房企高價拿地項目進入結算期,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在利潤率下滑的壓力下,21 年行業 ROE 同比下降 8.8pct 至 1.7%。3)償債能力:有息負債首次出現負增長,房企積極降低財務與經營杠桿。截至 21 年末板塊有息負債 3.45 萬億元,同比-4.7%,五年內首次出現負增長;截至 22Q1 末合計 3.48 萬億元,同比-4.6%。21 年末剔除預收賬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現金短債比分別為 72.5%、74.3%和 1.1X,其中凈負債率同比下降 1.9pct。但 22Q1 受銷售回款等因素影響,貨幣資金顯著下滑,指標有所惡化,凈負債率提升至 80.8%,現金短債比下降至 1.0X。經營杠桿方面,隨著 21 年房企信用風險事件不斷,商票發行與使用量所有減少。21 年板塊應付票據 989 億元,同比-13.9%,22Q1 合計 843 億元,同比-42.4%,經營杠桿率降至 40.7%。21 年末房地產板塊隱含綜合杠桿水平為 121.5%,22Q1 下降至 120.7%。4)運營能力:經營和籌資性現金流普遍承壓,房企資金亟待改善。截至 21年年末,行業貨幣資金 1.3 萬億元,同比-11.8%,五年內首次出現負增長,主要是由于下半年銷售下行疊加前期信貸的收緊導致房企銷售端回款不暢、融資不到位(籌資性現金流凈額為-3297 億元,首次為負)。21 年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 3793 億元,同比+17.7%,增速較 20 年下滑了 12.4pct。截至 22Q1 末,板塊貨幣資金為 1.15 萬億元,同比-15.3%,降幅再擴大;經營性、籌資性現金流均為負,分別為-975 億元和-140 億元;其中受銷售持續不景氣影響,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取得的現金同比大幅減少 32.5%。
TOP30 房企財務指標分析:央國企、大型房企在成長性、盈利能力、費用管控能力、財務健康程度、現金管理能力等方面均具備較大優勢,在行業下行期擁有更強的風險抵御能力,同時也具有更充裕的資金和融資優勢。1)成長性:21 年 TOP30 房企營收 5.04 萬億元,同比+14.5%,增速提升 1.2pct;歸母凈利潤 2760 億元,同比-23.4%。銷售規模在 5000億以上的頭部房企更注重發展的質量,近兩年來適當放緩規模增長,21 年營收同比增速僅 12.1%,歸母凈利潤同比-27.3%;而銷售規模 2500~5000 億元的房企注重規模增長,營收同比增速高達 23.1%;歸母凈利潤降幅也相對最低(-6.2%)。國企業績規模仍能與 2020 年基本持平。2)盈利能力:21 年 TOP30 房企的毛利率和歸母凈利潤率分別為18.9%和 4.9%,同比分別下降了 4.6 和 4.3pct。銷售規模在 5000 億元以上、2500~5000 億元的房企利潤率水平顯著高于其他,毛利率分別為 22.1%和 21.8%,歸母凈利潤率分別為 6.6%和 9.2%;國企的毛利率和歸母凈利潤率分別較民企高2.5 和 4.8pct。3)費用管控能力:提升成本費用管控能力及內部經營效率成為共識,頭部房企三費率有所改善,5000億元以上規模房企三費率僅為 5.8%,同比下降 0.2pct;國企三費率維持在 5.3%的低位,顯著低于民企(8.0%)。4)償債能力:截至 21 年末,TOP30 房企有息負債規模 3.64 萬億元,同比+1.6%;剔除預收賬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分別為 70.9%、66.4%和 1.67X。國企、頭部房企更加受益于融資放松,有息負債正增長,同時杠桿水平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與民企爆雷不斷,更加注重降杠桿,有息負債負增長。21 年 TOP30 房企融資成本均值為 5.47%,同比下降 0.28pct。5000 億元以上、2500~5000 億元規模房企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僅 4.59%和 4.39%;國企融資成本(4.26%)顯著低于民企(5.91%)。 5)現金管理能力:21 年末 TOP30 房企貨幣資金 1.66 萬億元,同比-10.6%。2500~5000 億元規模房企現金仍維持正增長(+7.2%),國企(-1.9%)貨幣資金降幅明顯低于民企(-16.3%)。
國內房地產概念股一覽,國內房地產概念股票有哪些
以下是南方財富網為您整理的2022年國內房地產概念股:
1、新城控股601155:3月23日新城控股3日內股價上漲9.44%,截至下午3點收盤,該股報28.71元漲6.06%,成交11.66億元,換手率1.83%。
公司在國內房地產企業中具有較強競爭力。
從近三年ROE來看,近三年ROE復合增長為-8.06%,過去三年ROE最低為2020年的33.89%,最高為2018年的41.91%。
2、華遠地產600743:3月23日消息,華遠地產最新報2.35元,漲4.44%。成交量100.36萬手,總市值為55.13億元。
“華遠”是國內房地產業最早創立的品牌之一,至今二十余年。
從近三年ROE來看,近三年ROE復合增長為-47.12%,過去三年ROE最低為2020年的4.96%,最高為2018年的10.05%。
3、京能置業600791:3月23日收盤消息,京能置業5日內股價上漲12.69%,今年來漲幅上漲9.8%,最新報4.49元,漲3.7%,市盈率為-28.51。
從近三年ROE來看,近三年ROE復合增長為-587.64%,過去三年ROE最低為2020年的-4.34%,最高為2018年的3.27%。
4、海泰發展600082:3月23日收盤消息,海泰發展開盤報3.42元,截至15點收盤,該股漲3.48%,報3.57元,總市值為23.2億元,PE為70.25。
報告期內,國內經濟增速下滑對房地產投資產生一定的影響,國內房地產市場受存量房數量較大的影響,投資增速降幅加大。
從近三年ROE來看,近三年ROE復合增長為117.05%,過去三年ROE最低為2018年的0.87%,最高為2020年的1.91%。
5、華僑城A000069:3月23日消息,華僑城A開盤報價6.5元,收盤于6.63元。5日內股價上漲4.22%,總市值為543.78億元。
從近三年ROE來看,近三年ROE復合增長為-9.62%,過去三年ROE最低為2020年的17.47%,最高為2019年的19.33%。
文中觀點及個股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更多深度財經、國際局勢資訊解讀,可去關注微信公眾號【鄧高望遠】(關注公眾號,在后臺回復相應關鍵詞,可領取機構付費投資報告、私募個股調研報告和行業報告),或者保存下方圖片在微信打開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